


“此次我们学院‘红色印迹’来到了我的家乡浙江衢州龙游县,是一次贴近我家乡的实践。以前只是偶尔见过董书记,这一次的深入了解,让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也让我了解‘小康路上奋斗者’的真正含义。”这是宁波大学物理学院2018级科学教育专业的刘郑苗同学参加完今年暑假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后写下的感言。刘郑苗口中的董书记是全国农民劳动模范,衢州市人大代表,人称“粮王书记”——董红专,他带领乡民敢为人先,是当地乡民致富的带头人。
这个暑假,宁波大学共有300余名像刘郑苗一样的党员师生参与了“寻访小康路上的奋斗者”2020年“红色印迹”党员社会实践活动,走访100余位如董红专一样的“小康路上的奋斗者”,刻画下动人的奋斗群像。实践结束后,各小分队纷纷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寻访过程和小康路上奋斗者的事迹,形成了20余万文字、1000余张图片和50G视频等丰富的寻访成果,提炼出了他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的感人故事。
实践中感悟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学生“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宁波大学300余名党员师生组成25支党员实践团队,历时2个月,奔赴全国各地,走进田间地头、海岛渔村、生产一线等,通过线上和线下访谈等形式寻访了100余位“小康路上的奋斗者”。他们当中有乡村振兴的引路人,有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扎根基层的扶贫人,有全面小康的护航人,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奋斗者,更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党员寻访小康路上的奋斗者,听奋斗者讲奋斗故事、开展社会实践,让青年在寻访中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实践中感悟初心、践行使命,在知行合一中弘扬爱国情怀、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进而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实干风,投身到学校“双一流”建设,投身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
党员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是宁波大学“红色印迹”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传统。据了解,今年共有30多位党员教师参与其中。他们与同学一起参与实践方案制定、联络寻访对象、参与实践过程,在寻访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博士郑善庆说:“近几年学校开展的党员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向外延伸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将科研与教学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与良性互动。”
用脚步勾画的“小康路上奋斗者”群像
“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我们看到了各级党员干部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大家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稳。”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寻访队员张希感悟道。他所在的“红色印迹”小分队走进了宁波江北南联村、余姚谢家路村、奉化滕头村等5个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地,寻访了多位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南联村的“环云湖党建联合体”、谢家路村的“小板凳群众工作法”,还有滕头村的“一犁耕到头”的拓荒牛精神都给实践队员带来心灵震撼。
实践队员们寻访了20多位扎根西部和基层,开展教育和智力扶贫的校友。其中的受访代表,外国语学院2015年毕业的杭州女孩陈佳慧无悔于当初的选择,在新疆阿克苏志愿服务期满时申请再次延长一年时间的事迹,让实践队员颇为感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终身难忘的事情”,在这样的感召下,宁波大学每年有100余位青年学子奔赴西部、深入基层,用青年的力量推动区域的发展,助力祖国的基层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在纯白的西藏雪域,在色彩缤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红色的印迹,处处都有他们的担当。
实践队员寻访了多位疫情期间的“逆行者”和助力复工复产的奋斗者。董绉绉是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临时第四党支部书记。在疫情防控一线,他通过党员身份上墙、身份铭牌亮显等形式组织党员冲在前。信息学院“愿朗纳米科技-国内高端功能性过滤膜”团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开展科技抗疫的号召,研发超强过滤膜,有效提升了口罩过滤效果,为双战双赢贡献了一份“90”后的力量。
实践队员还寻访了退伍不褪色的党员老兵、带领家乡致富的企业家、坚守三尺讲坛一辈子的老教师、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师、海岛渔村蓝色粮仓守护者等各行业的奋斗者,记录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奋发有为,使命担当的典型事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他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着职业理想,承担着社会的责任,他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用心打造的思政教育好课堂
沉甸甸的寻访成果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宁波大学把它用在了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堂——思政课。
据了解,宁波大学“红色印迹”党员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开展第三个年头,已有1100余名师生党员利用暑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走近群众,拜人民为师,在寻访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实践中淬炼意志品质。该活动已日益成为学校“知行合一”的思想教育好课堂。
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用专业所学服务广大人民,这是实践队员们上好这堂“思政课”的普遍方式。人文与传媒学院实践小分队来到奉化葛竹村,与网易严选公司合作,将网络直播间开到了村里农
产品种植户的家门口,亲自为大家直播带货,受到了农户们的热烈欢迎。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美育下乡之红色印迹实践小队”7名队员则来到了宁海县桥头胡街道东吕村,开展了20多天的实践活动,重点为东吕村的20个庭院进行设计施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依靠自身的本领和实际行动,对东吕村的20个庭院进行设计,他们顶着烈日,深入群众,不怕酷暑,脚踏实地,与当地村民一起设计方案、一起购买材料、一起施工建设,很好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是东吕村村委会写给学校的感谢信中真诚的话语,也是对实践队员们最大的认可。作为本次党员社会实践的领队、法学院辅导员邓美玲说:“通过红色印迹社会实践,师生党员扎根中国大地,更加了解国情社情,更加坚定了青年的使命担当,这是一次体验式的党性教育课程,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实地地采访和调研让我们近距离体悟党建引领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次参与党员社会实践的党员教师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佳说:“对实践团的党员青年们来说,寻访每一位西部志愿者、挖掘每一个青春故事都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对于每一位青年学子,这些身边的同龄人和她们的真实事迹又都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历久弥新。”
下一步,宁波大学将组织实践团师生党员们,把寻访过程中收集的感人事迹和素材,制作成党课教案,深入到党支部、团支部、社团、课堂、实践基地开展宣讲,要将‘小康路上奋斗者’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持续打造属于宁大师生的思政课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