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去年“养活”之后,近日又传“养好”消息: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超10倍,我国4.5亿亩盐碱地也有望迎来高收益。盐碱地上成功批量养殖青蟹,今天再获央视聚焦。
河南省延津县的盐碱地里,一只重八两三的青蟹正活蹦乱跳地挥舞着蟹螯。养殖户杨明涛则在旁边乐开了花,这是目前他捕捞上来的一只最大的“青蟹王”。
“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宁波大学盐碱地青蟹养殖科研项目也于9月20日迎来了验收。去年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能不能养活”的考试,而今年则迎来了一场更重要的考试——“能不能养好”?
答案令人兴奋。“你看这只已经有半斤多,三个月的时间长这么大,即使在沿海地区,这样的生长速度也相当不错。”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王桂忠随手抓起一只青蟹仔细观察。从现场捕捞上来的青蟹来看,他认为“技术上已经摸索得非常到位了”。
养青蟹的地方很多,为什么这次如此引人关注?原来,这些青蟹的“老家”原本不在黄河边的盐碱地里,而是在浙江宁波的东海之滨。一个偶然的机会,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党员技术服务队开始思索一个问题:中国有4.5亿亩盐碱地,如果能够利用盐碱地的土地特性,把青蟹养到盐碱地,那将会为盐碱地上的农民带来多大的致富希望!2018年,支部党员王春琳、母昌考、叶央芳、王欢等开始在盐碱地上试养海水蟹——拟穴青蟹,并逐一攻克诸多科研难题,首次实现了东海青蟹在内陆“安家”。
在验收现场,技术人员共计捞出青蟹120多只,最小的重150克,最大的则接近450克,是一场名符其实的丰收!去年就开始试养青蟹的杨明涛早就在心里“算起了帐”:今年的青蟹个头大,品质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宁波大学专家提供的混养模式更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青蟹催化之下,鱼虾早已可以批量捕捞。这块盐碱地以前种玉米和花生,收入很有限;现在鱼、虾、蟹“三箭齐发”,立刻就“身价倍增”了。
这也意味着之前难以治理的盐碱地,将拥有巨大的利用价值。青蟹养殖原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但年养殖量仅为16万吨,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仍需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内陆盐碱地养殖青蟹的成功,不但为丰富市场供应带来了可能,更有可能让令人发愁的盐碱地变为乡亲们的“致富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作为‘三农’战线工作者,我们一直坚持把科研做到田间地头,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团队带头人王春琳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