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深度透视>>正文
推荐专题
守初心互哺共生 担使命协同共进:法学院五位一体打造“共同体文化”
发布日期:2019/11/28 09:45 作者:法学院 点击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波大学法学院党委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等,认真抓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在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深入师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学院实际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立足“学院-老师-学生-校友共生发展”基点,积极推动学院“共同体文化”的打造,凝聚师生力量干事创业、凝聚校友力量,促成“命运-利益-责任-学习-成长”共同体的长成。

聚焦主题主线,提出“共同体文化”理念

法学院领导班子聚焦主题主线,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和师生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召开师生座谈会4场次,参加座谈面谈的师生52人次,收集意见、建议76条次,为开展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月9日、10月16日二次学院党委会进行了研讨分析,对基层党组织、师生党员代表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初步梳理,结合学院发展情况,梳理了整改工作的“三张清单”,其中班子7条,班子成员个人10条,对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的推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10月23日召开为期一天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10月30日、11月6日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边学习检视问题,边商谈研讨学院文化共同体建设和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等相关主题,进一步形成发展共识,落实制度建设成效。

以问题导向,经进一步梳理,法学院亟待改进与破解的问题:

1.学院文化及学院精神欠缺梳理与凝练,须打造学院精神,铸就学院“共同体文化”。2.学院建设发展的未来规划与历史追踪溯源不够,需强化与北大及北大法学院等援建单位的联系,多方位寻求外围资源,对学院可持续发展予以指导与支持,促进彼此之间的持续合作与共生发展。3.基层党组织及基层学术组织在“学院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提升;在责、权、利、工作及功能发挥章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4.加强学院对学生、校友、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培养”,综合考虑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各个层面的目标要求,推进学院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发展。

立足“共生发展”基点,发挥学院、教师、学生、校友的多方主体作用,法学院提出了构建“共同体文化”。一方面聚焦如何让全体教师在学院发展、全员育人过程中促成学院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命运、责任、利益、学习、成长”共同体;另一方面聚焦如何让在校学生、毕业校友在学院发展、个人成长过程中促成学院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命运、责任、利益、学习、成长”共同体。

做到“一个”共识“五个”坚持,彰显“互哺共生-协同共进”

从认知到行动,做到多元的协同共进,达成“共同体文化”共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归宿。法学院开展“共同体文化”建设以“民本”为指引,彰显其中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归宿,其根本目的就是借助法律机制促进学院“共同体建设与统筹发展”建设中的利益衡平及公平分配,增进师生民生这一学院“共同体建设与统筹发展”建设的最大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民生获得感,建设成果更多予以公平普惠。“共同体文化”由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五个层次,将围绕重视师生的权益保护、坚持师生群体的主体地位、满足师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彰显集体和个人成果的共享等,彰显“互哺共生-协同共进”。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锤炼过硬的政治素质为命运共同体文化蓄力学院党委切实加强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发挥教师党员先锋作用。目前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100%。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积极展开法治中国国情教育、基层法治、乡村振兴等专项调研,引导全体教师在深入了解法治实践过程中,提升研究能力、了解国情、丰富课堂素材。

坚持互哺共生同目标,推动高能的学院发展,为利益共同体发力。紧扣博士点申报,全面推动学科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再提升。做到感恩、溯源,回访北大法学院援建教师,共谋学院新发展。以院庆20周年系庆33周年契机,凝练与彰显学院精神与文化,形成学院自有的“气质、血型与性格”。立足“地方—学校—学院—师生”、“教师资源—校友(院友)资源”基点,推动全院师生之注意力-资源人力-聚合力在学院新一轮提升发展进程中的凝聚。 拓展“院长接待日”等窗口及渠道,及时了解与深刻感知师生的切身需求,优化个性化生涯发展规划,推进类型化评价制度机制,公正确切评价每位老师在学院建设发展中的类型化贡献,促进彼此的类型化发展与共生型成长;形成学院的“齐步走”态势与格局。

坚持师德师风高要求,追求高超的育人水平为责任共同体文化加码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广泛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大力弘扬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优秀教师代表,培育和巩固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出台《学院研究所(中心)实施办法》明晰基层学术组织权责利、激活各学科方向的发展动力。抓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推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每月开办2期青工沙龙。组织教师法治宣讲团,走进社区、企业、政府,宣传宪法、法治政府、基层治理等专题,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担当意识。

坚持德法兼修高标准培养卓越法治人才,为学习共同体助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加大职业伦理培养力度,面向学生开设“法律职业伦理”、“法治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校友资源力量,共同建设学习共同体,实现职业伦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通过“法律大篷车”“法律诊所”“夜学说法”等实践品牌让学生多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通过“卓越讲堂”、“卓越沙龙”等交流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卓越奖章”评选让优秀人更优秀。

坚持协同共进齐步走,满足发展的个体需求,为成长共同体筑梦。关注教师所需、学生所需、校友所需,搭建协同共进的平台,形成共同体文化,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友成功。推出每月2期“师生午餐会”,在已有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制基础上,试图打破师生交流壁垒,让学院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学院老师零距离交流、互动,让法学院更多的老师可以用“一餐饭时间”做学生成长途中的引路者、示范者和同行者。成立教师科研、课程建设项目组,研讨、交流常规化,促进共成长。成立宁波律师行业校友联谊会,出台章程,搭建校友互助交流、与母校共发展活动。建立学院党委与校友企业党建共建合作,在党员学习、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共发展。

“共同体文化”,源于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利益、立足共同的责任、基于共同的学习、面向共同的成长。法学院党委将始终坚守初心互哺共生、勇担使命协同共进,构建扎实暖心的学院“共同体文化”,努力让更多的教师、校友、学生有获得感、有幸福感,努力让学院的发展与更多的教师、校友、学生有互哺共生。

文章来源:法学院  责任编辑:郭亚男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安中大楼1003室 邮编:315211 电话:0574-87600298

宁波大学新闻中心@2014-2015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newsxc@nb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