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深度透视>>正文
推荐专题
“行走”的思政课堂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之“斑斓海岸行”侧记
发布日期:2018/04/25 08:40 作者:曾辛键 (文) 张佳璇(图) 点击量: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生动性及吸引力。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是课堂很好的延伸。4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院党总支书记方晓春的带领下,将学院的思政课课堂搬到了新农村现场,同学们在“行走”中上了三堂生动的思政理论课。

第一堂课:茶山上讲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中提到,对立并不会是城乡关系的长期状态,城乡关系最终将从分离走向融合。”站在满目翠绿的茶山之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小兰娓娓道来,“农村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提出,第一就是产业要发展。这满山的茶树就是黄避岙乡发展的产业之一。经济是基础,产业发展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乡村文明的建设。”

在李小兰老师的带入式讲述中,枯燥的理论立马鲜活了起来。2017级研究生刘汝佳兴奋地说,“当我们和老师一起站在茶山上,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那一刻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思政课搬到现场打开了我们的思维开拓了我们的眼界。”

2016级研究生刘祯琪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新鲜而独特,让我更近一步地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含义,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得以落实,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探索。”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性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国家发展任务其实离高校学生并不遥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堂课:乡村干部解读基层社会格局

在塔头旺村的文化礼堂里,黄避岙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应爱玲为师生们介绍了乡村近些年的变化,塔头旺村周书记、白屿村徐主任两位村干部介绍了村级行政概况及村级经济发展。其中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村级班子架构的变化等都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专业兴趣。黄避岙乡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北临象山港、南依西沪港,象山港大桥穿境而过,具有浓郁的“渔耕文化”特色。然而,新农村建设之前,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宁波市关于“斑斓西沪”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真正实现了产业富民,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刘祯琪的印象里,农村和城镇间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的素质高低上。这次实践学习中所看到的一幕幕场景,却刷新了她的看法。底蕴深厚的文化礼堂、错落有致的农村别墅、五彩斑斓的海岸跑道,处处可见的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无不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通过交流,师生们也了解到基层干部面临的一些困惑。村里的产业发展单一,没有特色打不出自己的品牌,想要实现长足的进步,就要实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大家纷纷出谋划策。马克思主义学院鲍展斌副教授认为黄避岙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作些文化创意方面的探索,并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潘志良副教授表示,乡村振兴计划,要实现产业兴旺,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比如,做精品民宿将客人请进来,把农产品做出特色走出去等等……为了支持推进黄避岙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更好地建设宁波“斑斓海岸线”,助力宁波市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学院还与黄避岙乡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农产品包装上线营销、地方文化资料整理等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

思政课的这种校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呈现直观的现实案例,使2017级研究生陈曦希深深感受到,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社会、深入农村、了解乡村民情,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也更能帮助农民切实解决其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第三堂课:海滩上阐释渔乡巨变的文化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鲍展斌见证了渔乡这些年的变化。站在富有特色的村庄滩涂前,鲍展斌老师对同学们讲述了他眼里的渔乡巨变:“以前象山的交通非常不便,捕获到的海鲜也不容易运出去。大好的资源得不到利用,渔民的经济收入也得不到提高。再看看现在,象山港大桥的修建使宁波市到象山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物质生活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提高。一个地方有故事才能吸引人,下一步的乡村文明建设一定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这次实践学习让2017级研究生马学俊明白了自己之前对于农村的了解还是很片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让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把课堂搬到户外,在马院研究生实践基地的绿水青山间讲述象山县黄避岙乡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使广大学生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国情教育。”鲍展斌老师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非常值得。

象山县黄避岙乡是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市级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宁波“斑斓海岸”文明示范建设所在乡镇。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的,并实地了解基本的政府构架以及最基层的干部是如何创新工作的,如何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师生们又能为乡村振兴计划做些什么?这些都是此次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象山日报》报道了此次活动。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静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安中大楼1003室 邮编:315211 电话:0574-87600298

宁波大学新闻中心@2014-2015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newsxc@nb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