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是一所年轻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二十一世纪伊始,学校根据《宁波大学“十五”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以优秀成绩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2年9月,我校接受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2003年12月初,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给予了高度好评。200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了评估结论,我校获得评估“优秀”等级,被树立成新建院校办学成绩突出的典型。“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想,在“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流程。2007年12月,学校成立阳明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2个项目先后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重新修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推进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与建设,我校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招生规模趋于稳定 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迈进,我校在校生规模明显扩大,其中校本部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从2002年时的14450人增加到2012年时的16451人(其中专科生335人);科技学院在校生从2002年时的3451人增加到2012年时的9663人。近年来,我校在校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加。新生中本科生比例有所增加;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化,新增“2+2”、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目前本科主要是在第一批次招生,还有约5%是在第二批次招生。本部新生中以浙江省生源为主,约占2/3;另外面向全国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约占1/3,还招收了小部分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我校在省外的生源近年来增长明显,第一志愿率达到95%以上,说明我校在外省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打造特色重点专业
我校从2000年起就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地开展了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共分批评审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2个。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我校已形成若干国家特色专业与一批省、市重点建设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产养殖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体育教育等专业,6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十五”期间,我校有4个专业被列为宁波市首批重点建设专业,9个专业入选首批省重点建设专业,并全部在2007年通过验收。2007年,我校又有14个专业被确立为宁波市第二批重点专业,有5个专业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我校又入选5个第三批省重点建设专业。“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有19个省重点(建设)专业。
“十二五”以来,学校继续加强专业建设。2012年,我校有5个专业被确立为宁波市品牌专业,12个专业被确立为宁波市特色专业;同时,我校获批13个浙江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实施课程建设工程 构建优质课程体系
学校从2000年开始实施“百门优秀课程建设工程”,迄今为止已有152门课程通过校优秀课程建设验收。2003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先后评选出校精品课程69门,获评39门省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推荐申报国家与省精品课程,已有《大学英语》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门课程获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开始,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开展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先后开展7批共238门探究式试点课程建设和6批共57门探究式示范课程建设。我校已基本形成由国家精品课程与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和探究式示范课程构成的优质课程体系。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我校有54个本科专业;2012年,我校有72个本科专业;近10年来我校共新增18个本科专业,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内涵更加丰富。我校针对地方主要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些专业方向模块,平均每个专业设置3.2个专业方向模块。为了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或方向,如开设主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主修日语(辅修英语)等特色班。
2005年,宁波市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其中重要举措是建设十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我校积极参与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建设,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并积极申报基地,经过评审,在机电模具、经管经贸、IT产业、文化服务等领域牵头建设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参与其余六个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基地的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如主持机电模具基地的工学院成立了工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有31家宁波企业作为会员单位,22名企业家受聘工学院兼职教授;主持IT产业基地的信息学院与周立功电子科技公司合作设立了“周立功3+1”实验班,培养目前IT产业急需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建立并形成能够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机制,即建立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倒逼适应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等的“多方共赢机制”;建立校企、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注重科研能力训练 创新成果逐年增加
2002年以来,我校注重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开展“科研训练营”活动,宁大学子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逐步提高,奖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共获奖千余项,其中国际性和全国性竞赛的奖项百余项。截止2012年,我校学生已参加了9种国家级、15种省级学科竞赛,在大部分学科竞赛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仅2011年,宁波大学学生公开发表或被实际采纳运用的各类科研成果有数百项之多,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3项,获得省级奖项90项。另外,在极富挑战性和代表性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宁波大学获取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及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
科研训练和竞赛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课余生活,也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骨干,有利于培育优良学习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学生创业意识增强
本科毕业生考研方面,录取率逐年上升。2003年,我校本科毕业生报考率为38.24%,录取率为8.42%,考录比为20.98%;2011年,我校本科毕业生报考率为27.36%,录取率为12.53%,考录比为45.81%。
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良好势头,近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根据2008年对05、06、07届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68%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11%的毕业生已经得到晋升;这说明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比较强,表现良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根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我校2009届毕业生所作的就业与能力测评,我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7%,高于2009届同类本科院校(如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青岛大学、江苏大学等)(88.1%)7.6个百分点;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是70%;毕业半年后月薪为3100元,也高于2009届同类本科院校(2452元)648元。我校毕业生实际就业城市类型主要是副省级城市(60%),主要在宁波、杭州等省内城市,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是64%,高于2009届同类本科院校(55%)9个百分点(摘自校报2012年11月10日总第3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