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但对于宁大这样一群挑战者来说,却是一个值得一生铭记的日子。当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地同济大学的千人礼堂大屏幕上一次次出现宁波大学四个字的时候,我们激动不已。
一金,两金,一银,一个单项奖,又一个单项奖!最终,宁波大学以两金、一银、两个单项奖的好成绩与东道主同济大学并列全国第一。这一年多的努力,在这一夜幻化成最美丽的绽放,而这也正是“挑战杯”的魅力所在。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关于“挑战”的故事。
宁波梅霖魔术演艺有限公司创业团队
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最具投资潜力奖以及最受媒体关注奖
团队简介:
宁波梅霖魔术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是一家集魔术表演定制和“梅霖社”魔术专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魔术演艺公司。公司的魔术表演别具特色,将魔术与大众生活、主流文化相融合,以讲故事、舞台剧的新颖方式演绎魔术。创业团队核心演艺成员董亮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加拿大注册魔术师,曾经为英国女王演出,先后获得央视新春魔法秀冠军、第三届西湖国际魔术节冠军,并两次受邀参加《我要上春晚》,演出技艺精湛;项目其他成员分别来自不同专业,团队搭配合理,优势互补,实践能力较强,专业技能扎实。
心路历程:
葛振林(梅霖魔术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难得有几次奋斗历程值得用一生铭记!
还记得10#516教室无数次的项目讨论,还记得熬夜到凌晨写计划书的情景,还记得左图右书里几个团队比头脑风暴的场景,还记得校园里背着电脑奔走于上课和答辩之间的日子……5次大的计划书文本修改、10多版PPT演示稿、20多次讲稿修改、数不清的模拟答辩,这些都成为我们金奖之路上的路标,成为每一个梅霖人心中不灭的印记!而这也诠释了“挑战”二字的真谛,团队成员硬是凭着那份挑战不服输的精神,挑战自我,挑战时间,挑战极限,挑战“挑战杯”!在这个时间跨度两年的比赛过程中,学会挑战、学会坚持,而今反观这一切,这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业历程缩小版!
一路且歌且行,我们相信“天道酬勤”,我们更相信“尽志无悔”。当初校赛的时候梅霖是最被看好的一支队伍,但是出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能否参加省赛还是个未知数。队员们心情一度非常低落,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国交学院其他几个队伍的成员一直在安慰我们,鼓励我们,指导老师之一余辉老师一直陪伴左右,告诉我们问题所在,对作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走出了低谷,而这次经历也让我们知道,人生没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可以这么疯狂的付出,可以体会到这种奋斗的历程,感受到师友温暖的帮助,这就是我们“挑战杯”的故事。
宁波微儿玩具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
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团队简介:
宁波微儿玩具有限责任公司(拟)是一家专业从事面向儿童的自动聚焦数码液晶显微镜研发、销售为主的科技服务企业。以儿童玩具显微镜系列产品为主导,以镜头、切片及制作工具、科普图书及显微游戏软件等延伸产品为支撑,并通过微友群、微博等网络社区提供增值服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价值链,成为玩具显微镜行业引领者。微儿几乎为毕业班学生所组成,这群人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共同协作维持一个人的生存,缺一不可。
心路历程:
钟佳丽(宁波微儿玩具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市场总监):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风格!“挑战杯”就是我的风格!
对于我们而言,“挑战杯”几乎占据了我们大学生涯40%的时间,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许多观念!“微儿”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巨大的,而在这过程中,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你会发现,你的大学充斥着这么多美好而难忘的记忆,以及陪你日夜奋斗的朋友!在最初,我们可能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乙丙丁,而在最后,我们却成了这辈子的知己,那些一起在办公室通宵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我们想说,微儿的成功源于团队的力量,而这过程中最感谢的要数我们的指导老师赵杰老师。这一路以来,赵杰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他总是在我们的身边。有的时候队员们甚至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因为他实在监督的太紧了,每天一版ppt更新,两遍演讲稿修改,大家会偷偷的叫他“倔强的赵老头”。到了决赛那天,由于我们是秘密答辩,指导老师只能等在休息区,赵老师就守在能看到我们答辩教室的楼梯口,一路目送着我们过去,这感觉就像当初父母送我们进高考考场一般,答辩中他一直盯着自己的手表“6分钟了,应该讲到产品了;10分钟了,快到财务了。”赵老师对我们的作品实在是太熟悉了。比赛结束后,赵老师由于有课,提前回宁波了,所以没能跟我们一起在颁奖典礼现场,但我们听说当喜报传回时,这位倔强的老师,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所以如果没有当初赵老师这种苛刻的训练,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荣誉,感谢这位“倔强的老头”。
宁农伯乐农特产品销售有限公司
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团队简介:
“农伯乐”大学生创业团队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大学生村官“集约式创业”平台,为他们以及所有有志于在农村建功创业的创业者们打造一个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广阔农村开创事业,与他们以及他们所在的农村一起编织创业梦想。农伯乐团队整合了商学院、法学院、国交学院、信息学院的优秀学生组成了这样一支队伍,一路上过关斩将直至最后的全国银奖,这一路包含着他们的付出与努力。
心路历程:
王婷(农伯乐农特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没有通宵的“挑战杯”不是一个成功的“挑战杯”!
做“挑战杯”这件事,不必等到完全准备好了再行动,一旦机会来临,就抓住它。因为面对“挑战杯”,你从来无法完全准备好,在完善计划书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断遇到“力所不能及”的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挑战,各个击破,当完成这个任务时,能力也就得到提升。我们从不断准备着的过程升华到了完全准备好的状态。这就是“挑战杯精神”吧。
参与“挑战杯”,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业计划竞赛不同于其他的科研项目,需要一个团队独立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它涉及到一个公司实际经营所需要用到的知识,这些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会有意见不合引起的争执和摩擦,会有分工不平均而发的牢骚和抱怨,不过这些小小的不愉快,现在想想反倒成了团队情感的催化剂,它让我们学会沟通、交流,使得接下来的合作更加顺利。
参与“挑战”,让我见识了坚持的力量。每个参与过“挑战杯”的人都知道,“没有通宵的‘挑战杯’不是一个成功的‘挑战杯’”这句玩笑话中倾注的心血。每个坚持到最后的团队,无不是在一次次的推翻、重来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每一份全新面试的计划书背后,是所有挑战杯人在灯光下熬红的双眼和没日没夜连续奋战的身影。而当我们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地将方案呈现时,早已忘了备战的疲惫,只能感叹,坚持就是力量。
我们跟宁大其他两支队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的队员变动很大,是在国赛前重新整合过的,这其中也有很多难忘的故事。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次去杭州见专家,当答辩完,等待我们的不是表扬而是毫不留情的批评,专家认为我们的筹备思路完全是错误的,这种答辩在决赛中是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的。当听到这样的消息,队员们的情绪真的是跌进了低谷,士气大减,一路上默默无语回到宁波,而这个时候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星期了。回到宁波,指导老师邵一骏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帮助我们调整思路,调整讲稿,调整ppt,就这样我们折腾了一个多星期。一个星期后,杭州的专家来到宁波帮我们做最后的调整,当他听了我们的答辩后,赞叹道:“你们这支队伍真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给我很大的惊喜!你们真的是一群执行力很强的同学。”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重燃斗志,也让之前的低迷和失落一扫而空。我们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诠释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挑战杯”故事。
宁大 “挑战杯”之路
再回首,看宁大的“挑战杯”之路也经历了一些起伏。2004年,仅获得省级一等奖一项;2006年,获得省级特等奖一项;2008年,获得全国金奖一项,这也实现了宁波大学“挑战杯”历史上金奖“零”的突破;2010年,省级一等奖;2012年,获得两个全国金奖,一个银奖,两个单项奖,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并列全国第一名。从2004年到2012年,这短短的八年间,宁大“挑战杯”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背后蕴含着无数的奋斗在“挑战杯”第一线的老师同学们的辛勤汗水和默默付出,也承载着宁大一代代“挑战杯人”的梦想与努力。而实现这样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学生科研工作思路的理顺以及体系的完善。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学生处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相互扶持,校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各学院基本建立了分管教育、科研、学生工作院领导齐抓共管、分工有序的工作局面,基本确立了“分管科研的院领导负责项目选拔、组织教师和成果评审,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生组织及后勤保障”的院级科研工作格局。
二、制度保证和经费保证。随着《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专科生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深入实施以及《江兴浩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江兴浩学生科研英才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宁波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校“挑战杯”提供了各项保证。截止目前,大部门学院都设立了自己的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经费和成果奖励经费。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也积极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在优秀学生评价选拔、优秀指导教师职称以岗位评聘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的影响力。通过各项保障措施的确立完善,努力做到让老师和同学在致力于学生科研工作时能够安心投入、潜心研究、开心收获。
三、梦想的追逐是强大推动力。随着我校学生创业氛围的逐渐浓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参与“挑战杯”不仅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更是宁大人“挑战杯”梦想的传承。对于学生来说,参赛过程中能够理清创业思路,整合创业资源,收获成长与蜕变;对于老师来说,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更是自己科研学术生涯的另一种延伸。有位“挑战杯”的指导老师曾经说:“是学生成就了我们。”正是这种梦想的驱动,让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到指导工作中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赛事中来,通过这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这参与的过程也让他们认识到参与“挑战杯”不仅仅是得奖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收获的成长与蜕变。(2012年12月10日总第3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