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深度透视>>正文
推荐专题
压力下的美丽绽放——我校2011年新引进博士初次聘期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侧记
发布日期:2013/06/13 00:00 作者:游玉增 周 芬 点击量:

  为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依据学校人员聘任管理有关规定,2010我校制定公布了《宁波大学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的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主要面向学校教学科研岗位、教辅和职员岗位,重点引进博士、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对引进优秀人才加大奖励时,我校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任务,如在博士人才引进上,学校与新引进的博士签署人才初次聘期三年目标任务,只有完成相应任务的新引进博士才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奖励。2011年我校新引进的66名博士中,已有曹锦轩、马飞遥、李传忠、沃维丰、王闯、楼乔明等6名博士(导师分别是潘道东、贺劲松、屈长征、王钦文、杨文鸽教授)提前完成了原定三年期的任务。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曹锦轩、王闯博士和杨文鸽教授,听听他们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政策“很不错”
  曹锦轩博士在提到这项政策时“感觉很不错”,他说:“该项政策虽然对于部分新进教师可能显得非常苛刻,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我个人认为该项政策在全国的高校里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划时代的政策,(上接第1版)它打破了吃大锅饭的格局,让一部分敢于拼搏、辛勤付出的年轻人获得了实惠。”
  据记者了解,《宁波大学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的实施办法》规定中,对引进优秀博士学校给出了很大的奖励幅度,比如:提供周转过渡房1套,在初次签订的3年聘期内由引进者租住,学校提供一次性过渡住房租金补助1万元。另外,学校提供安家费60万元,提供科研启动经费5万元,完成初次签订聘期目标任务者,可作为候选者申请学校派往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项目等。但在引进人才初次聘任聘期目标任务上,我校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如学术论文的发表质量和数量、科研项目申报上的指标等。
  签订初次聘期目标任务给新引进博士带来了一定压力,王闯博士认为这项政策让他感觉“压力无处不在”,为此他还经常跟该政策出台以前引进的同事开玩笑说:“你们是铁饭碗,我是泥巴做的饭碗,完不成3年聘期任务就要下岗”。但他对这项政策评价不错,在给记者回复的信件中他说:“我认为我校这项政策表明宁波大学是重视人才的引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的稳定,重视人才的生存,留住了人才的心的具有活力的高校。政策毕竟要有约束才能将事情办得更好,所以学校在60万元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个3年服务期与目标这一前提,这将考验我们引进博士的勇气,激发我们的斗志,为更好的成长注入了动力,不至于因安逸的生活过早的碌碌无为。”
  作为新引进博士的导师之一,杨文鸽老师认为:“引进的博士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入宁大,之后要完成一定的科研教学等任务,才能完全享受到合同里规定的待遇。这对年轻博士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压力,能促进其个人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尽快为学科及学校做贡献。”
  但同时,杨老师也指出该政策可能带来的一些压力因素:“刚入职的博士要签署三年期任务,有时也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心态,博士们无法充分享受宽松的工作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年轻人本该有的创造性和科研乐趣。同时这些博士进入宁波大学后即将评副高,又需要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业绩,既要顾及科研又要保证教学数量质量,有一定难度。”所以,她建议学校在教学时数考核上,对博士适当降低要求,比如说博士听老教师上课也能获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等。

  导师不可少
  在《宁波大学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的实施办法》中,对帮助年轻博士完成任务提供了“后勤”保障,特别是导师指导的保障。政策规定“引进的优秀博士需要进入相应的团队和团队方向,明确其承担的课程,并由团队为其确定指导教师,帮助其尽快适应教学、科研要求。”政策中还规定“引进人员、特别是优秀博士的聘期目标完成情况及培养情况将作为所在学院、学科团队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聘期考核重要业绩之一。”杨文鸽老师告诉记者“以后每年有20个工作量,博士完成的标志性任务也有可能作为指导老师岗位聘任时的业绩。”这样的规定,给导师带来压力时,为新引进博士完成任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保障。6名博士能够提前完成初次聘期目标任务与导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6人中,曹锦轩博士的导师是潘道东教授,马飞遥、李传忠、沃维丰博士的导师是贺劲松和屈长征教授,王闯博士的导师是王钦文教授,楼乔明博士的导师是杨文鸽教授。
  在采访中,王闯博士和曹锦轩博士都提到了导师对他们的极大帮助。王闯博士说:“对新引进博士实行导师制,我觉得可以帮助我们这些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不至于走弯路,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曹锦轩博士认为:“导师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举,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离不开导师潘道东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潘教授是一个非常勤奋、值得钦佩的长者,在他的身边我耳濡目染了一个科研人应有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我改变了自己懒惰的习性,做出了现在的成绩。”
  作为导师之一,杨文鸽老师也介绍了一点自己的经验:“作为指导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的给博士提供相关信息,介绍学校的教学、科研现状及相关的规章、政策,介绍国家、省市级等科研项目申报情况,传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结合博士个人科研教学背景和学科发展需求,尽快帮助博士确定科研方向,指导申报科研项目、发表高级别论文。”
  除了得益于导师的帮助,学校的相关配套政策作用也不小。曹锦轩博士认为:“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对我个人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后,我依靠配套经费,结识了一些同行和前辈,在学术思路的拓宽和个人研究方向的选择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努力是关键
  初次聘期目标任务能够提前完成,这背后凝聚着新引进博士们的付出和努力。
  在采访中,曹锦轩博士告诉记者,他是3月3日到学校报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月10日申报,来学校之前他整个春节没有走亲访友,关着门写项目申请书。到校以后潘道东教授对他的项目申请书提出了很宝贵的修改意见后,他连夜通宵修改,当时身体不舒服,但他左手拿药瓶,右手握鼠标硬是扛住了。刚进学校后曹锦轩博士的新课也比较多,第二学期就上了4门新课,非常辛苦,压力很大。但他利用上课仅有的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潘教授的课题申报和研究,得到了一些关键的科研数据,也发表了以宁波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
  王闯博士在过去的一年里压力也无处不在。2011年7月入职以来他并未改变在美国学习期间的生活状态,每天晚上基本在凌晨1点钟睡觉,第二天闹铃定的通常是早上5点40分。因为忙碌一天的教学任务后需要看大量的文献,思考大量的科研问题,为撰写报各项基金做一切准备。正是这样的付出让他得以提前完成了聘期任务。
  对于新引进的年轻博士,曹锦轩、王闯两位博士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曹锦轩博士认为:第一个建议是必须主动出击。2011年以前,当时他周围主持青年基金的同学和朋友其实并不多,但他坚持认为自己也可以,他调动全部工作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去申报,最后还找了很多做科研非常好的师兄们帮助修改提建议,这些他认为对于他能顺利完成任务非常有帮助;第二个建议是科研方向必须进行微调,必须和所在团队导师保持一致。工作以后他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个人的力量也非常有限。如果能和团队研究方向保持一致,那么每天在完成团队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能获取个人的研究思路,同时不需要额外消耗太多精力去开展工作。另外,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是以项目组团队整体进行申报,个人实力再强,形不成整体也很难在科研上有所发展;第三个建议是心态要平和。他坦言,刚来宁波大学的第一年虽然比较积极,但看到单位个别年轻教师获批很多项目、发表很多论文,而自己课程太多只能腾出少部分时间来从事科研,对此他非常急躁,也有很多抱怨。本来有好的科研思路和设想,但急躁和抱怨影响了情绪,消耗了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建议大家不要拿自己和有很深积累的老师短期内去比较,努力干好手头的工作。王闯博士的建议:一是,“凡事预则立”,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才可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二是科研上不能闭门造车,他的国家基金,省基金与宁波市基金的获得都离不开团队各位老师的非常好的建议。他认为,他项目的取得得益于医学院近两年大批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人员科研研究方向互补,学科互补,以及老帮新,传帮带的协作效应。在教学上,他认为需要敢于创新。刚毕业的博士教学经验不足,要多向老教师学习,但也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这学期他主讲的药理学这门课,就采用了自创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药物靶标为重心的新型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获得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2012年12月10日总第364期)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胡斌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安中大楼1003室 邮编:315211 电话:0574-87600298

宁波大学新闻中心@2014-2015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newsxc@nb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