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学校颁发了《宁波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意见》。为了解该《实施意见》出台背景及相关内容,本报记者专访了分管科研、研究生教学以及学科工作的副校长冯志敏教授。
记 者:冯副校长,您好!我们已看到学校颁发的《宁波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意见》,您能否将出台该文件的背景向我们介绍一下?
冯志敏:好的。自去年始,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推出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意见》,教育部还两次召开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如何大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目前,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已制定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或攀登计划,我校也是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制定这一实施意见的。
应当认为,学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直是重视的。早在2007年,学校就启动了《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并以此为核心推出了《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实施办法》、《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精品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宁大文科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原有的繁荣计划也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推进的手段与路径进行修改与完善,因此,学校乘势而上,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是必要的,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记 者:宁大这一实施意见针对的是什么时间段?
冯志敏:具体实施时间与国家推出的“繁荣计划”所实施的期间保持一致,即定位在2011-2020年期间。
记 者:我校《实施办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冯志敏:在文件中已经讲到。首先,应当看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进一步加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服务能力和综合影响力。其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的工作。应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自由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学术活力。再次,哲学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应围绕其特点开展推进工作;应坚持特色发展、高端引领、优势集成、突出整体效益的推进原则,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发展。
记 者:我校《实施办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冯志敏:总体目标是在未来十年(2011-2020年),力争造就10余位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建成2-3个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平台与创新团队,产生一批学术成果精品。到“十二五”末期,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五大体系建设”达到以下目标:—是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力争形成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点,新兴交叉学科为增长点,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博士点,一些领域在全国具有亮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二是在研究项目体系建设上,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承担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能力得到增强,彰显“宁大创造”和“宁大特色”,国家级项目数量稳居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前列。三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力争造就若干位学汇中西、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家大家,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一批结构合理、协同探究的创新团队。四是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上,聚焦浙江省及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五是在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上,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投入机制,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保障体系,完善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记 者:按照上述总体目标,我校应如何推进呢?
冯志敏:在文件中已谈到,我校将实施“五大建设提升计划”。一是实施学科建设计划;二是实施科研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提升计划;三是实施学术创新研究平台与创新团队支撑计划;四是创新人才提升计划;五是学术交流推进计划。总体路径是做强学科这一龙头,做大科研这一支撑力量,做精人才这一第一要素,做实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平台。
实现五大建设提升计划,需要有政策支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以及相关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所以在文件的最后部分,着重讲到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内容。在政策制定上,充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差异;加大对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整合,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团队攻关;改进和探索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科研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决策、评价、监督和咨询作用;改革和完善科研认定与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校社科联的“联”的功能、“联”的优势。
记 者:好的,今天的采访到此,谢谢冯校长!